当前所在:首页 > 三农透视 > 正文

奋进在希望的田野上 奏响新时代华彩乐章——榆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纪实

发布时间:2022-09-19 来源: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:佚名

  

  产业兴旺赋能

  ——驰而不息走三产融合之路

  在远近闻名的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,这里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三批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全省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现场培训班近期将在此举办。从远处眺望,1061栋大棚组成的棚膜蔬菜产业带犹如连绵的山脉。

  自2007年开始集中规划大棚蔬菜园区,到2009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,再到如今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。历经15年,北沟村实现了棚膜蔬菜产业从“0”开始,到平均每户1.5栋大棚的转变,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从几千元发展到如今的人均3.6万元,以打造“中国北方蔬菜第一村”为目标,探索出一条“党建引领、群众参与、政府扶持、规范发展、富民强村”的乡村振兴之路。

  产业兴则乡村活。如北沟村棚膜产业一般,一个个鲜活的产业在榆树大地从发芽到绽放,印证着榆树正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,以驰而不息的姿态走三产融合之路。

  ——延伸产业链条。围绕“粮头食尾”“农头工尾”“畜头肉尾”,榆树大力发展玉米化工、稻米加工、酒品酿造、畜禽加工、现代食品、生物制药、非粮生物质七大主导产业,全力发展农产品流通等商贸物流业,大力推进“粮贸中心”建设,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
  ——壮大产业集群。榆树以争创国家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县为目标,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,中粮生化、吉林生物、京粮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落户榆树健康发展;全力建设吉林省三产融合样板区,正大1亿只肉鸡产业化项目、榆树钱酒业、坤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企业样板茁壮成长;出台“肉牛十条”,规划建设“吉牛小镇”,全力推进肉牛产业发展。

  ——培育特色产业。实施乡村产业培育发展工程,榆树打造“一乡一品、一乡多品”,五棵树白酒、八号镇棚膜蔬菜及大坡、延和稻米加工等特色产业型乡村星罗棋布、竞相发展。

  ——实施品牌战略。加速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矩阵,榆树坐拥中国北方蔬菜之乡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、全国肉鸡养殖县、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、全省“千万头肉牛工程”重点县等诸多荣誉于一身;榆树大米连续三年获得“中国百强农产品”“全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”殊荣;八号镇肉葫芦、泗河镇圆葱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;榆树市被评为“中国好玉米”生产基地;八号镇被评为全国“千强镇”。

  生态宜居添彩

  ——内外兼修走绿色发展之路

  新栽的树木咋样了?生活垃圾都清理了吗?是否形成了长效机制?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的是“面子”还是“里子”?自2020年7月起,榆树市对乡镇(街道)月检实行“红黑榜”考评,采取播放暗访视频、现场问政等方式,对全市388个村的“真”实力进行检验。

  考核不是目的,补短才是目标。近年来,榆树市按照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求,强化“五抓”“五促”措施,形成了上下贯通、各司其职、网格化管理模式。政府统一领导、各部门齐抓共管、乡镇(街道)落实责任、村组群众广泛参与……从源头防、用铁腕治,榆树打响了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攻坚战。

  走进长春市“十大最美村庄”之一——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,这里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全面实施“硬化、净化、绿化、美化、亮化”工程,建立起多元化投入、常态化保洁、网格化管理等机制,全力打造出一座美丽宜居村庄。

 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践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只是榆树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中的一环,榆树以净为基础、绿为底色、美为目标,打造乡村振兴“生态循环链”。如今的榆树,一个个乡村正在上演一场场美丽蝶变!

  扮靓美丽乡村。以建设“绿色粮仓、大美榆树”为目标,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,完成各类植树造林11.72万亩,打造“千村示范创建”示范村87个。

  整治人居环境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严格执行“长效十条”,按月发布“红黑榜”,建立村庄保洁长效机制,完善市、乡、村生活垃圾转运处理机制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刘家镇永生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。

  再现蓝天碧水。推进“引松入榆”“引松济卡”工程,为农业生产注入源头活水。依法取缔“散乱污”企业,关闭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,淘汰小排量燃煤锅炉,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,污染源防治成果显著。在全省率先实行“河湖警长制”,五棵树河治理成效明显,呈现水清岸绿、河畅景美的景象。

  乡风文明铸魂

  ——淬炼底蕴走文化兴盛之路

  一边是古城遗址,一边是古窑。位于榆树市大坡镇的徐家窑,坐落在大坡古城遗址旁,历经800余年,历史镌刻在板瓦、兽面瓦当、忍冬纹雕砖等青砖瓦片之中。

  古时的老窑,虽满地蒿草,但窑体上“徐家窑”三个字清晰遒劲。地儿还是那个地儿,手艺还是原来的手艺,窑却换了模样,徐家窑从过去烧煤的老窑,到无烟的煤气窑,再到现在的辊道窑炉,历经三次更替。

  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更要铸魂。在榆树,这里不仅有徐家窑这样的绵延传承,更有榆树文化、老河深文化、辽金文化、红色记忆……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和精神旗帜淬炼出榆树厚重的文化底蕴,推动着榆树乡村文化繁荣兴盛、文明乡风浸润人心。

  突出价值引领,榆树开展“好人发布”和文明创建活动,弘扬凡人善举、时代新风,评选精神文明先进村319个,创建“美丽庭院·干净人家”6300户,省级文明城市首创首成,弓棚镇、五棵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,恩育乡新胜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。

  突出文化惠民,大力加强文体设施建设,建成全省县级标准最高、配套设施最齐全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,乡镇综合文化站、农村文化小广场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。常态化开展城乡文体活动,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,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多姿多彩。

  突出保护传承,深入挖掘整理二人转、东北大鼓、酿酒、烧雕、剪纸、朝鲜族民俗等优秀乡土文化遗产,在继承中发扬,在发扬中创新,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时代光彩。榆树东北大鼓入选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”,榆树市被授予“吉林省二人转之乡”“吉林省象棋之乡”,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烧雕技艺入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突出文旅融合,倾力打造“一江、两河、三山、五库、多点”旅游产业空间布局,加快形成“过域游”“区域游”旅游经济圈,谋划推进延和特色小镇、秀水新乡、花园山文旅综合体、五棵树滨江文旅小镇建设,全市A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3家,榆树钱酒文化庄园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在潜移默化的岁月积淀中,乡村文化已扎根榆树,孕育了乡韵悠长、向上向善的人文之美。

  治理有效为基

  ——铺稳筑牢走“三治”结合之路

  配套“三治文明超市”积分兑换规则、建立“负面减分清零”制度、加强家庭文明和道德建设……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,榆树市恩育乡永利村积极探索“三治合一”乡村治理新体系,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。

 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。榆树市坚持强化党建引领,推进乡村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”结合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。

  截至2021年年末,审核通过榆树市坤泰等9家企业以工代训申报资料,发放企业培训补助363万元;开展草艺编织进校园、巾帼种植养殖大户培训等活动;培养创新创业人才,2022年创业带动就业达3104人;企业设立、变更、备案登记,全部在7.5小时内办结……榆树市实施的一系列基层治理“硬核”举措,厚植了乡村振兴发展根基。

  ——推进组织振兴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,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、村“两委”成员,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,包保帮扶村级党组织,制订村规民约,调解邻里纠纷,化解信访积案,开展普法宣传,打击违法犯罪,建设平安乡村,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、战斗力,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,农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。

  ——推进人才振兴。加大招才引智力度,大力培养乡土人才、实用人才,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、退役军人、创业能人到乡村工作和创业,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。

  ——推进政务服务。坚持服务重于资源,实施营商环境提升“1158”工程,开通“一网、一门、一次”政务服务,营造了一流的乡村发展环境。探索推进土地所有权、经营权、承包权“三权”改革,创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,在全省非试点县首开先河。

  生活富裕落脚

  ——持之以恒走全民幸福之路

  “住上新房子,过上好日子,这样的幸福生活不比城里差!”自从榆树市八号镇七号村村民秦文国住上新房,他养成了每天清理院落和门前区域的文明习惯,“垃圾及时清、杂物不乱放,现在村里都搞‘美丽庭院·干净人家’评比,我也不能掉队。”从“忧居”到“优居”,秦文国的“换房记”只是榆树市乡村和谐、全民幸福的缩影。

  乡村,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,也关系着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榆树市着力补短板、办实事、惠民生,精雕细琢乡村振兴战略,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,让乡村发展更有温度,让农民幸福更有质感。

  深入实施幸福榆树计划。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1027个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,圣凯伦创业孵化基地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园区;37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,在全省率先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县;全力推进长春至榆树高速公路项目,提高群众出行体验。

 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。聚焦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连续两年实施“百日攻坚”“百日会战”,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7020户1560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百万农村居民喝上了安全水、放心水,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,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榆树市先后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(市)、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(市)。在2020年全省乡村振兴成效考核中,获评长春唯一的一类县(市),榆树市水利局荣获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”殊荣。

  乘风破浪潮头立,扬帆起航正当时。榆树市将用非常之力、实干之功,全力推进乡村振兴,奋力推动县域崛起,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榆树勇毅前行!

  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agri.jl.gov.cn/xwfb/sxyw/202209/t20220919_8577857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