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:首页 > 种植技术 > 正文

府谷:科学防治棉铃虫

发布时间:2024-10-09 来源: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:佚名

  棉铃虫属鳞翅目、夜蛾科、铃夜蛾属昆虫,老熟幼虫体长30-42毫米,体色变化很大,由淡绿至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。头部黄褐色,背线、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,气门白色。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。体表布满小刺,其底座较大。

  近年,棉铃虫在我县玉米穗期发生普遍。棉铃虫幼虫穗期钻蛀雌穗,取食籽粒,加重穗腐病发生,影响产量。初孵幼虫咬食花丝,雌穗因授粉不良而致部分籽粒不育,致使部分籽粒发霉腐烂,叶片受害形成不规则穿孔,雄穗受害造成“缺齿”现象。

  我中心技术人员近期在田间调查,发现三代棉铃虫幼虫危害。广大种植户要关注棉铃虫幼虫田间发生动态,做好卵期和低龄幼虫期科学防治,降低危害损失水平。

  防治措施:

  1、农业措施:冬前深耕、冬灌,减少越冬虫源;在棉铃虫产卵盛期,摘除虫卵烧毁。

  2、物理措施: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,用黑光灯、频振式杀虫灯、高压汞灯诱杀成虫。

  3、生物防治:维持良好的田间生态环境,保护天敌;卵高峰期人工释放赤眼蜂;虫龄小、虫口密度低时,选用苏云金杆菌、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防治。

  4、药剂防治:在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施药,每亩选用甲维盐30-50毫升兑水30-50公斤或1000-2000倍液或4.5%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.8%阿维菌素3000-4000倍进行喷雾,间隔7天喷-次,连喷2-3次。或用乙基多杀菌素、四氯虫酰胺、氯虫·高氯氟、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,按照推荐剂量兑水喷雾防治。

  

  

  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nynct.shaanxi.gov.cn/www/zbjs7155/20240926/9851913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