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菜院士的六件套(爱国情奋斗者)
![]() |
傅廷栋在油菜花田做科研。 刘 涛摄(影像中国) |
草帽、挎包、深筒靴、水壶、工作服、笔记本,4月下旬,武汉的气温已接近30摄氏度,在太阳的炙烤下,傅廷栋院士依然带着他有名的“傅氏六件套”在油菜田里研究、观察、记录……
“现在年纪大了,一天只下田四五个小时,以前都是8个小时。”傅廷栋操着浓浓的广东口音笑呵呵地说。做了一辈子油菜育种研究,看到黄花似锦的油菜田,他开心不已。
傅廷栋是世界知名作物育种专家,既是中国工程院院士,又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(TWAS)院士,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,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。从1962年考入华中农学院(华中农业大学前身)开始,他就与油菜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“过去穷,一个月就三两到半斤油的限额供给。菜籽油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品种,解决吃油难题关键是提高油菜产量。”傅廷栋说。直到上世纪70年代,我国种植的主要是白菜型油菜品种,产量低、病害重。何不开展油菜的杂种优势研究?当时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苦苦寻觅油菜雄性不育的“母油菜”,却一无所获。
甘蓝型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,要进行杂交,就要首先找到一种雌蕊正常而雄蕊退化的油菜,即“母油菜”。为了这个“母油菜”,傅廷栋带着六件套在学校试验田、在农村田野里找了整整两年,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。终于在1972年3月20日,傅廷栋在“波里马”品种资源圃里找到一株雌蕊正常而雄蕊呈萎缩状态的植株。
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,波里马雄性不育系种影响了世界近20年。在世界杂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十年(1985—1994年),国内外育成的油菜“三系”杂种中,约有80%的杂交种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胞质不育型育成的。
眼看中国油菜种植面积从不到3000万亩增长到1亿亩,亩产提高了3倍,总产达到1400万吨,傅廷栋心中无比自豪。如今,中国的油菜种植从长江中下游延伸至西北地区。不仅食用油品质发生了质的飞跃,而且拓展了赏花、饲料、肥田、蜂蜜等多种功能。回首过去的科研历程,他常常这样告诫学生:“学习是创新的基础,实践是创新的源泉,协作是创新的条件,奉献是创新的动力,思考是创新的灵魂。”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9年05月09日 02 版)
上一篇: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
下一篇:山东郭屯镇:村支书及家属共话振兴
最新加入
2020-11-17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石...
2020-12-10全省乡村企业家人才2...
2020-11-19发改委:拟禁止、限制...
2020-12-10农业农村部召开“让党...
2020-12-02【好人天天见】王惠民...
2020-11-19三部门紧急通知 | ...
2020-12-01第三届全国农民教育培...
2020-11-20国家动真格了!12月...
2020-11-19氯化铵国家标准GB/...
热门资讯
2020-11-25致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...
2020-11-25致中共青岛市委王清宪...
2020-11-17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石...
2020-11-17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石...
2020-12-10全省乡村企业家人才2...
2020-11-19发改委:拟禁止、限制...
2020-12-10农业农村部召开“让党...
2020-12-02【好人天天见】王惠民...
2020-11-19三部门紧急通知 | ...
2020-11-25致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...